23

2024-02

10

2023-11

二沉池出现大量浮泥,如何处理?

一、块状污泥 沉淀池断续见有拳头大小污泥上浮。引起大块污泥上浮有两种情况: 1、反硝化 上浮污泥色泽较淡,有时带铁锈色。造成原因是曝气池内硝化程度较高,含氮化合物经氨化作用及硝化作用被转化成硝酸盐,NO3-N浓度较高,此时若沉淀池内因回流比过小或回流不畅等原因使泥面升高,污泥长期得不到更新,沉淀池底部污泥可因缺氧而使硝酸盐反硝化,产生的氨气呈小气泡集结于污泥上,最终是污泥大块上浮。 改进办法是加大回流比,使沉淀池污泥更新并降低沉淀池泥层,减少泥龄,多排泥以降低污泥浓度,还可适当降低曝气池的DO水平。上述措施可降低硝化作用,以减少硝酸盐的来源。 2、腐化污泥 与反硝化污泥不同之处在于污泥色黑,并有强烈恶臭。产生的原因为二沉池有死角造成积泥,时间长即厌氧腐化,产生H2S,CO2,H2等气体,最终使污泥向上浮。 原因:一因回流量太小,二刮泥机损坏出现刮泥死角长期积泥,三是设计方面存在死角。 解除方法有消除死角区的积泥,例如经常用压缩空气在死角区充气,增加污泥回流等。对容易积泥的区域,应在设计中设法予以改进。 二、小颗粒污泥 小颗粒污泥不断随水带出,俗称漂泥。引起漂泥的原因大致可有如下几种: 1、冲击负荷的存在导致的活性污泥随水流失 冲击负荷我们主要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污泥负荷,另一类是表面负荷。 1.污泥负荷过高原因的分析 污泥负荷导致的出水所夹带的颗粒物质多半是活性污泥未能沉降的颗粒,其感官判断要点是出水伴有浑浊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活性污泥系统受到污泥负荷冲击时,污泥活性增强。由于颗粒间活性变高而使得活性污泥颗粒间的絮凝性变差,从而出现多重细小的未絮凝活性污泥颗粒。这一部分颗粒最容易在二沉池内因沉降不及时而随水流出池外,造成出水夹带颗粒物质。 2.表面负荷过高原因的分析 表面负荷过高是因进流水量过大,导致污水、废水和整个活性污泥在生化系统停留时间(HRT)变短。活性污泥或未被活性污泥吸附的其他颗粒物质在二沉池停留时间变短,成为二沉池出水中所含颗粒物质产生的主要原因。 衡量冲击负荷是通过污泥负荷和表面负荷来判定的。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污泥负荷,即F/M 值超过0.5 时,可以判断活性污泥出现了明显的冲击负荷。 2、污泥老化/低负荷导致的活性污泥随水流失 活性污泥老化/低负荷导致放流出水夹杂细小颗粒物质(通常为解絮的活性污泥颗粒)在实践中是最为常见的,为此确认活性污泥是否发生了老化就可以侧面验证现在有放流水所出现的颗粒物质是否为活性污泥老化引起的了。 活性污泥老化/低负荷常在控制泥龄过程或 F/M 值低于0.04情况下出现。如果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的,活性污泥出现老化/低负荷的情况就比较普遍。 3、活性污泥中毒导致放流出水富含未沉降颗粒物质 进水中夹带的下列物质超过抑制浓度,就会对活性污泥产生抑制作用甚至污泥活性中毒,导致活性污泥失活,达不到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分解能力,从而引起活性污泥随水漂出。 活性污泥中毒引起的活性污泥随水漂出,可通过重点观察活性污泥的生物相状态来确认。如果原后生动物消失明显,活性污泥因为自身沉降不佳的原因, 导致出水富含活性污泥絮团漂出。同时伴有出水夹带悬浮颗粒现象,此时出水的COD 检测值往往比平常高出5%,即可确认是污泥中毒故障。 4、进水富含颗粒物质导致随水流失 由于物化处理系统没有对污水、废水中的悬浮无机颗粒进行有效去除,这些悬浮颗粒最终会流入活性污泥系统。在过量流入时,就会超过活性污泥的有效吸附量;当存在超过的部分时,就会发现在二沉池出现部分沉降的颗粒物质,从而出现了活性污泥随水漂出故障。 5、曝气过度导致活性污泥解体随水流失 曝气过量,活性污泥絮团极其容易在气泡切力和机械搅拌叶轮的切削作用下破裂。活性污泥絮团被打破次数越多,其随后的絮凝能力越弱,并最终导致这些被打碎的活性污泥絮团,不具备絮凝能力而悬浮在活性污泥混合液内,在二沉池发生不沉降,而导致活性污泥随水漂出。 三、二沉池污泥异常对策 针对放流水出现夹带颗粒物质的现象,主要是依据故障原因进行处理,控制措施分述如下。 1、曝气过度漂泥应对措施 通过降低曝气量的方法能够缓解活性污泥随水漂出,加强操作时,对排泥过度、进水负荷过低、进流污水、废水流量波动过大等情况下的曝气量及时调整,才能保证生化系统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运行。 2、有毒物质和惰性污泥漂泥对应措施 尽量避免有毒物质流入系统。如果发生了有毒物质流入系统的情况,应尽早进行控制毒物浓度。可以通过加大二沉池的回流活性污泥水量和物化段调节池的功能。同时提前提高活性污泥的浓度来有效应对。惰性物质流入,长期积聚才会导致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下降,继而出现出水漂泥的故障。主要措施是强化排泥的力度,特别是排泥的连续性。当然,强化前段物化段对悬浮颗粒的混凝沉淀效果,是规避无机颗粒类惰性物质流入生化系统的主要对策。 在毒物对活性污泥产生作用,并且影响严重的情况下,必须降低进水负荷。甚至需要采取停止进水,并改进其他无毒污水进行置换和培养的措施。 3、反硝化漂泥应对措施 预防反硝化的措施主要是提高曝气池出口段活性污泥混合液溶解氧的含量,保证沉降到二沉池底的活性污泥,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缺氧或厌氧状态。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底物浓度降低进污水氨氮,来避免因为碳氮比失衡而发生的硝化反应。 4、污泥老化漂泥应对措施 在已知活性污泥老化的情况下,对如何有效阻止因为活性污泥老化导致放流出水夹带颗粒物质的问题上,重点要把握的是食微比值的控制值,也就是避免活性污泥长期低负荷的运行。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过通过增加流污水、废水底物浓度和降低活性污泥浓度来达到减轻活性污泥老化的目的。 5、冲击负荷漂泥应对措施 通过物化区的调匀水质和调节水量,提高活性污泥浓度,都能很好地抵御冲击负荷;通过降低回流活性污泥的流量,可以减轻污水、废水对曝气池水力负荷的冲击。 附:  

2023-11-10

27

2023-10

调试气浮机实战分享

气浮是向水中通入大量的微细气泡,形成水、气、颗粒三种混合体,使颗粒附着在气泡上,因粘合体密度小于水而上浮在水面上,实现水和悬浮物的分离,起到净化水的作用。 主要用于炼油、造纸、化工、焦化、洗涤等行业的废水处理。 一、气浮机的分类 气浮机主要分为:溶气气浮机、涡凹气浮,浅层气浮机。 (一)溶气气浮 溶气气浮主要由溶气泵、释放器、刮渣机、空压机、加药系统、配电系统等。适合小水量小于500m3/d的污水处理。 溶气气浮工艺段分:PH调节区、混凝区、溶气释放区、沉淀区、溶气水回流区、污泥槽、清水槽。 (二)涡凹气浮 涡凹气浮主要由混凝系统,曝气机,刮渣机,加药系统。适合小于1000m3/h的污水处理。 涡凹曝气机的底部是散气叶轮高速转动,在水中形成一个真空区,液面上的空气通过曝气机进入水中,产生微气泡,并在叶轮的强力搅动下螺旋的上升到水面。在产生微气泡的同时,涡凹曝气机在有回流管的池底形成一个负压区,这种负压作用会使废水从池子的底部回流到曝气区,然后又返回气浮段。 (三)高效浅层气浮 高效浅层气浮装置主要由集凝聚,气浮,撇渣,沉淀,刮泥为一体。整体呈圆柱形,结构紧凑,池子较浅。适合用于1000方以上的废水处理。 装置主体由五大部分组成:池体,旋转布水机构,溶气释放机构,框架机构,集水机构等。进水口,出水口与浮渣排出口全部集中在池体中央区域内,布水机构,集水机构,溶气释放机构都与框架紧密连接在一起,围绕池体中心转动。本装置提供成套设备总成及控制系统,通过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相结合,以使设备达到最佳运行状态。 二、气浮在运行中注意事项 ①进水水量,气浮机选型后进水口需安装流量计为药剂配比以及进水负荷做好先前条件。 ②进水PH,进气浮的污水PH需要控制在7-8,因为当PH低于6.5时絮凝剂投加后絮团效果明显下降,影响释放区悬浮物分离;PH过高不仅浪费运营成本还影响后端生化工艺运行。 ③药剂选型:PAC个人建议固体选择26%含量的,液体选型10%含量的;碱采用30%含量的液碱或者溶解片碱都可以;阴离子PAM选择溶解1-1.5‰含量。 ④溶气压力在0.4-0.5Mpa压力下形成大量至密的微气泡群效果最佳。 ⑤释放器分TS型、TJ型和TV型释放器,建议采用TV型可克服释放器布水不均匀,释放器堵塞问题。 ⑥气浮机议定期排空清淤,预防出水悬浮物偏高。 ⑦出水闸阀控制出水量与刮渣板液位相符,刮渣区液位低刮不到,液位高刮出的污泥含水率高的现象。 三、调试案例及异常问题解决 (一)项目介绍: 项目地点:大连,污水性质:麦芽厂废水,污水水质:COD:1200-2000mg/L,SS:600mg/L。污水水量:10000—12000m3/d,出水要求:COD<650mg/L,SS<20mg/L。 (二)调试过程 前言,前期对污水进行了小试,中试确认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了设备的安装调试。 1、设备采用16*3*3米溶气气浮2台每台150m3/h; 2、溶气气浮安装,注意事项: 设备基础不仅要平整还要满足设备的承重,导致基础塌陷设备不平衡导致部分浮泥刮不出去; 加药泵选型也特别重要,通过小试的投加量做好加药泵选型以及储药罐型号,若采用了隔膜计量泵在管线上一定要安装阻尼器和背压阀; 排泥管线,加药管线,进水管线一定要预留出检修空间; 3、调试过程中注意事项以及解决方法 首先气浮机安装完成后注水试漏,防止管线阀门以及设备主体有跑冒滴漏现象; 其次将药剂储罐、溶药罐注水,但是不要注入太多,满足加药泵运行以及试漏条件就好; 再次设备开机前一定进行一次主电源功率的核实,确认无误后合闸送电; (三)异常问题及解决 如何解决的大家可以看图集 1、进水后混凝格不絮凝? 解决办法: ①确定进水水量是否超出进水水量; ②检查PH是否进水PH<6 ③检查药剂配比浓度是否满足PAC10%左右,PAM0.2%左右,液碱10-30%投加量已PH检测为准。 2、混凝格出现大量浮泥什么原因? 解决办法:降低PAM,确定搅拌机是否满足混合能力。 3、溶气区不释放溶气什么原因? 解决办法: ①检查溶解罐压力(0.4Mpa),无压力说明溶气泵未运行或者未吸到回水,检查空压机运行是否正常,空压机出口阀门是否开启; ②检查释放器是否被焊渣或者其他物质堵塞,再或者释放器的口过小导致; 4、溶气释放区出现大泡沫翻滚现象怎么办? 解决办法: ①看溶气泵或者空压机运行是否正常 ②压力罐的液位控制器不正常也会导致溶气水效果不好导致溶气区翻滚,拆下液位开关进行检修回复 ③释放器脱落,池体放空后安装修复 5、混凝格出水不清澈什么原因? 解决办法: ①出水混浊肉眼看不到颗粒悬浮物调整PH(7.5左右)增加PAC, ②出水有可见颗粒物取样后泥水分离清晰增加增加PAM ③出水混浊池子上部分有泡沫易碎释放溶气过大,调整释放器阀门降低溶气 6、混凝格与池体出现大量泡沫什么原因? 解决办法: ①确认进水是否有跌溜冲击,延伸进水管浸没到水里 ②PAM过量池子上边泡沫不易破碎 7、池体上浮泥刮不出去怎么办? 解决办法:提升出水阀增加池体整体液面 8、污泥槽跑水怎么办? 解决办法:加大出水阀开度降低池体整体液面

2023-10-27

20

2023-10

对活性污泥的解读

活性污泥基本概念是1912年英国的克拉克(Clark)和盖奇(Gage)发现提出的。 他们对污水长时间曝气会产生污泥,同时水质会得到明显的改善。继而阿尔敦(Arden)和洛开脱(Lockgtt)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曝气试验是在瓶中进行的,每天试验结束时把瓶子倒空,第二天重新开始,他们偶然发现,由于瓶子清洗不完善,瓶壁附着污泥时,处理效果反而好。 由于认识了瓶壁留下污泥的重要性,他们把它称为活性污泥。 随后,他们在每天结束试验前,把曝气后的污水静止沉淀,只倒上层净化清水,留下瓶底的污泥,供第二天使用,这样大大缩短了污水处理的时间。 1916年,应用这个试验的工艺建成的第一个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褐色的絮状污泥,可以见到大量的细菌,还有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它们组成了一个特有的生态系统。 正是这些微生物(主要是细菌)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为食料,进行代谢和繁殖,才降低了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活性污泥是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群体与污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所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和良好沉降性能的絮绒状污泥颗粒,因具有生物化学活性,所以被称为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的性状: 从外观上看,活性污泥是像矾花一样的絮绒颗粒,又称生物絮凝体,絮凝体直径一般为0.02~0.2 mm,在静置时可立即凝聚成较大的绒粒而下沉。活性污泥的颜色因污水水质不同而异,一般为黄色或茶褐色,供氧不足或出现厌氧状态时呈黑色,供氧过多营养不足时星灰白色,略显酸性,稍具土壤的气味并夹带一些霉臭味。活性污泥含水率很高,一般都在99%以上,其比重因含水率不同而异,曝气池混合液相对密度为1.002~1.003,而回流污泥相对密度为1.004~1.006.活性污泥表面积一般为20~ 100 cm2/mL。 活性污泥的组成: 活性污泥中的固体物质不到1%,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部分组成,其组成比例则因原污水性质不同而异。有机组成部分主要为栖息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体,还包括入流污水中的某些惰性的难被细菌摄取利用的所谓“难降解有机物”、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体是一个以好氧细菌为主的混合群体,其他微生物包括酵母菌、放线菌、霉菌以及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正常活性污泥的细菌含量一般为107~108 个/mL,原生动物为100个/mL左右。 在活性污泥微生物中,原生动物以细菌为食,而后生动物以原生动物、细菌为食,它们之间形成一条食物链,组成了一个生态平衡的生物群体。活性污泥细菌常以菌胶团的形式存在,呈游离状态的较少,这使细菌具有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性能。 游离细菌不易沉淀,但可被原生动物捕食,从而使沉淀池的出水更清澈。活性污泥的无机组成部分则全部是由原污水带入,至于微生物体内存在的无机盐类,由于数量极少,可忽略不计。 总之,活性污泥由下列四部分物质所组成: ①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M); ②微生物(主要是细菌)自身氧化残留物(M); ③由原污水挟入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M;); ④由原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M;)。其中活性微生物群体是活性污泥的主要组成部分。 活性污泥法基本流程 活性污泥法是以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培养基,在有溶解氧条件下,连续地培养活性污泥,利用其吸附凝聚和氧化分解功能净化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类生物处理方法。以曝气池和二沉池为主体组成的整体称作活性污泥系统,完整的活性污泥系统还包括实现回流、曝气、污泥处置功能所需的辅助设施。图1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基本流程,该流程也称为传统(普通)活性污泥法流程。 经过适当预处理的污水与回流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 在曝气池中,回流污泥微生物、污水中的有机物以及经曝气设备注入曝气池的氧气三者充分混合、接触,微生物以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进行新陈代谢,同时溶解氧被消耗,污水的BOD5得以降低,随后混合液流入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流出二沉池的就是净化水。二沉池底部经沉淀浓缩后的污泥大部分再经回流污泥系统回到曝气池,其余的则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进入另设的污泥处理系统进一步处置,以消除二次污染。 曝气池作为生化反应器,通过回流活性污泥及排出剩余污泥,保持着一定量的微生物,去接纳允许进入反应器的有机污染物量;二沉池作为活性污泥法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活性污泥和水的分离, 通过回流方式与曝气池紧密相连,提供曝气池所需的活性污泥微生物,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运行。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过程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过程比较复杂,既有活性污泥本身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絮凝等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过程,也有活性污泥内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吸收等生物或生物化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初期吸附去除阶段 在污水与活性污泥接触、混合后的较短时间(5~10 min)内,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尤其是呈悬浮态和胶体态的有机物,表现出高的去除率,这种初期高速去除现象是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混合液中有机底物迅速减少,BOD迅速降低,见图2中吸附区曲线。这是由于活性污泥的表面积大,并且在表面上富集着大量的微生物,外部覆盖着多糖类的黏质层,当污水中悬浮态、胶体态的有机底物与活性污泥絮体接触时,便被迅速凝聚和吸附去除。这种现象就是“ 初期吸附去除”作用。 初期吸附过程进行得很快,一般在30 min内便能完成,污水BOD的吸附去除率可达70%,对于含悬浮态和胶体态有机物较多的污水,BOD可下降80%~90%。初期吸附速度主要取决于微生物的活性和反应器内水力扩散程度与水力动力学规律,前者决定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吸附、凝聚效能,后者则决定活性污泥絮体与有机底物的接触程度。活性污泥微生物的高吸附活性取决于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适宜的微生物增殖期,一般而言,处于“饥饿”状态的内源呼吸期微生物,其吸附活性最强。 (二)代谢稳定阶段 被吸附在活性污泥微生物细胞表面的有机污染物,在透膜酶的作用下,溶解态和小分子有机物直接透过细胞壁进入细胞体内,而胶体态和悬浮态的大分子有机物如淀粉、蛋白质等则先在细胞外酶一水解酶的作用 下,被水解为溶解态小分子后再进入细胞体内,此时水解产生的部分溶解性简单有机物会扩散到混合液中,造成混合液BOD值升高,如图2中胞外水解区曲线所示。 进入细胞体内的有机污染物,在各种胞内酶(如脱氢酶、氧化酶等)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分解为中间产物,有些中间产物合成为新的细胞物质,另一些则氧化为稳定的无机产物,如CO2和H2O等,并释放能量供合成细胞所需,这个过程即物质的氧化分解过程,也称稳定过程。在此过程中,不稳定的高分子有机物质通过生化反应被转化为简单稳定的低分子无机物质,混合液BOD逐渐降低, 如图2中胞内生物氧化区曲线所示。稳定过程所需时间取决于有机物的转化程度,要比吸附过程长得多。 活性污泥法工艺类型 活性污泥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工艺经历了不断的改进、革新和繁衍,在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基础上,出现了渐减曝气、阶段曝气、吸附—再生、完全混合、延时曝气、高负荷、纯氧曝气、深井曝气、浅层曝气、氧化沟、SBR、 AB等众多的活性污泥法工艺, 以及活性污泥与生物膜相结合的多孔悬浮载体活性污泥工艺、活性污泥法与膜分离法相结合的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等。下面主要介绍传统推流、完全混合、吸附—再生、氧化沟、SBR、AB、多孔悬浮载体活性污泥工艺和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等几种活性污泥法工艺。 1、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 传统活性污泥法又称为普通活性污泥法,是活性污泥法最早的运行方式,曝气池呈长方廊道形,一般用3~5个廊道,在池底均匀铺设空气扩散器,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污水和回流污泥在曝气池首端进入,在池内呈推流形式流动至池的尾端,在此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机物被活性污泥微生物吸附,并在曝气过程中被逐步转化,从而得以降解。 传统活性污泥法具有净化效率高(BOD5去除率可达90%以上)、出水水质好、污泥沉降性好、不易发生污泥膨胀等优点,但存在以下缺点: (1)曝气池首端有机负荷高,为了避免池首出现因缺氧造成的厌氧状态,进水BOD负荷不宜过高,因此曝气池容积大、占地多、基建费用高。 (2)抗冲击负荷能力差,处理效果易受水质、水量变化的影响。 (3)供氧与需氧不平衡,此为传统法的主要缺点。如图3所示,曝气池中需氧速率沿池长由大到小变化,而供氧速率不变,若按池尾需氧要求均匀曝气,则会产生池首缺氧问题:若按池首需氧要求均匀曝气,必然产生池后段供气浪费问题。为了使供氧与需氧尽可能相匹配,可采取沿池长渐减曝气和阶段曝气,由此产生了渐减曝气活性污泥法工艺和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工艺。渐减曝气法通过改变传统法曝气池底扩散器的铺设方式,使供氧速率如需氧速率一样沿池长逐步递减变化,如图4 所示;阶段曝气法工艺流程如图5所示,将传统法的单点进水改为多点进水,而曝气方式不变,使原来由曝气池首端承担的较高有机负荷沿池长均匀承担,从而缩小了供氧速率与需氧速率的差距 2、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工艺 在阶段曝气法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进水点数的同时增加回流污泥的入流点数,即形成如图7所示的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工艺,污水与回流污泥进入曝气池即与池内混合液充分混合,传统法曝气池中混合液不均匀的状况被改变,池内需氧均匀,因此,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动力消耗低、耐冲击负荷能力强,但有机物降解动力低,因而出水水质一般低于传统法,且活性污泥易产生膨胀现象。 3、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工艺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又称为接触稳定法或生物吸附活性污泥法,其主要特点是将活性污泥对有机物降解的两个过程——吸附与代谢稳定分别放在各自的反应器内进行,图8为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其中图8 (a)为分建式, 即吸附池与再生池分开设置,图8(b)为合建式,吸附池与再生池合建。污水与经过再生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吸附池,约70%的BOD5可通过吸附作用得以去除,混合液从吸附池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回流的活性污泥先进入再生池再生,恢复活性后再回到吸附池进行下一轮吸附,剩余污泥则不经曝气直接排出系统。 吸附-再生法主要利用活性污泥的“初期吸附”作用去除有机物,此过程非常快,所需时间短,因此吸附池容积小;活性污泥易吸附悬浮态和胶体态有机物,故污水不需经初沉池预处理;再生池只对部分污泥(回流部分)曝气再生,因此曝气费用少,且再生池容积小,对于相同的处理规模,吸附池和再生池总容积比传统法曝气池容积小得多;但由于受活性污泥吸附能力和吸附特性的限制,吸附再生法的处理效果低于传统法,而且不宜处理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含量高的污水。 4、吸附生物降解工艺 吸附—生物降解工艺简称AB法或AB工艺,其工艺流程如图9所示,整个系统由预处理段、A段、B段三个部分组成,预处理段只设格栅、沉砂池等简易处理设施,不设初沉池; A段和B段是两个串联的活性污泥系统,A段为吸附段,由吸附池和中间沉淀池组成,主要用于污染物的吸附去除,其污泥负荷达2.0~6.0 kg (BOD5) /[kg(MLSS)·d], 为传统法的10~20倍,泥龄短(0.3~0.5d),水力停留时间短(约30min)。 A段的活性污泥全部是繁殖快、世代时间短的细菌,通过控制溶解氧含量,可使其以好氧或缺氧方式生活; B段为生物氧化段,由曝气池和二沉池组成,与传统法相似,主要用于氧化降解有机物,在低负荷下运行,污泥负荷为0.15~0.3kg (BOD5)/[kg(MLSS)·d],水力停留时间较长(2~6h),泥龄较长(15~20d); A段与B段各自拥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两段完全分开,每段能够培育出适于本段水质特征的微生物种群。 污水经过A段处理后,BOD5去除率为40%~70%,同时重金属、难降解物质以及氮、磷营养物质等也得到一定的吸附去除,不仅大大减轻了B段的有机负荷,而且污水的可生化性提高,有利于B段的生物降解作用。B段发生硝化和部分的反硝化,活性污泥沉淀性能好,出水SS和BOD5一般小于l0mg/L。 AB工艺出

2023-10-20

22

2023-09

污泥没有认真工作 去除率差 怎么办?

COD处理效果差 影响COD处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 (1)营养物 一般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都能够满足微生物需要,且过剩很多。但工业废水所占比例较大时,应注意核算碳、氮、磷的比例是否满足100:5:1。如果污水中缺氮,通常可投加铵盐。如果污水中缺磷,通常可投加磷酸或磷酸盐。 (2)pH 污水的pH值是呈中性,一般为6.5~7.5。pH值的微小降低可能是由于污水输送管道中的厌氧发酵。雨季时较大的pH降低往往是城市酸雨造成的,这种情况在合流制系统中尤为突出。pH的突然大幅度变化,不论是升高还是降低,通常都是由工业废水的大量排入造成的。调节污水pH值,通常是投加氢氧化钠或硫酸,但这将大大增加污水处理成本。 (3)油脂 当污水中油类物质含量较高时,会使曝气设备的曝气效率降低,如不增加曝气量就会使处理效率降低,但增加曝气量势必增加污水处理成本。另外,污水中较高的油脂含量还会降低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严重时会成为污泥膨胀的原因,导致出水SS超标。对油类物质含量较高的进水,需要在预处理段增加除油装置。 (4)温度 温度对活性污泥工艺的影响是很广泛的。首先,温度会影响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活性,在冬季温度较低时,如不采取调控措施,处理效果会下降。其次,温度会影响二沉池的分离性能,例如温度变化会使沉淀池产生异重流,导致短流;温度降低会使活性污泥由于粘度增大而降低沉降性能;温度变化会影响曝气系统的效率,夏季温度升高时,会由于溶解氧饱和浓度的降低,而使充氧困难,导致曝气效率的下降,并会使空气密度降低,若要保证供气量不变,则必须增大供气量。 氨氮处理效果差 污水中氨氮的去除主要是在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基础上采用硝化工艺,即采用延时曝气,降低系统负荷。 影响氨氮处理效果的原因涉及许多方面,主要有: (1)污泥负荷与污泥龄 生物硝化属低负荷工艺,F/M一般在0.05~0.15kgBOD/kgMLVSS·d。负荷越低,硝化进行得越充分,NH3-N向NO3--N转化的效率就越高。与低负荷相对应,生物硝化系统的SRT一般较长,因为硝化细菌世代周期较长,若生物系统的污泥停留时间过短,即SRT过短,污泥浓度较低时,硝化细菌就培养不起来,也就得不到硝化效果。SRT控制在多少,取决于温度等因素。对于以脱氮为主要目的生物系统,通常SRT可取11~23d。 (2)回流比 生物硝化系统的回流比一般较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大,主要是因为生物硝化系统的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已含有大量的硝酸盐,若回流比太小,活性污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时间就较长,容易产生反硝化,导致污泥上浮。通常脱氮工艺回流比控制在50~100%。 (3)水力停留时间 生物硝化曝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也较活性污泥工艺长,至少应在8h以上。这主要是因为硝化速率较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低得多,因而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 (4)BOD5 进入硝化池的污水中BOD5是影响硝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BOD5越大,好氧异养菌代谢越旺盛,活性污泥中硝化细菌所占的比例越小,硝化速率就越小,在同样运行条件下硝化效率就越低;反之,BOD5越小,硝化效率越高。规范上一般要求进入硝化池的BOD小于80ppm。 (5)硝化速率 生物硝化系统一个专门的工艺参数是硝化速率,系指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每天转化的氨氮量。硝化速率的大小取决于活性污泥中硝化细菌所占的比例,温度等很多因素,典型值为0.02gNH3-N/gMLVSS×d。 (6)溶解氧 硝化细菌为专性好氧菌,无氧时即停止生命活动,且硝化细菌的摄氧速率较分解有机物的细菌低得多,如果不保持充足的氧量,硝化细菌将“争夺”不到所需要的氧。因此,需保持生物池好氧区的溶解氧在2mg/L以上,特殊情况下溶解氧含量还需提高。 (7)温度 硝化细菌对温度的变化也很敏感,当污水温度低于15℃时,硝化速率会明显下降,当污水温度低于5℃时,其生理活动会完全停止。因此,冬季时污水处理厂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氨氮超标的现象较为明显。 (8)pH 硝化细菌对pH反应很敏感,在pH为8~9的范围内,其生物活性最强,当pH<6.0或>9.6时,硝化菌的生物活性将受到抑制并趋于停止。因此,应尽量控制生物硝化系统的混合液pH大于7.0。 总氮处理效果差 污水脱氮是在生物硝化工艺基础上,增加生物反硝化工艺,其中反硝化工艺是指污水中的硝酸盐,在缺氧条件下,被微生物还原为氮气的生化反应过程。 影响总氮处理效果的原因涉及许多方面,主要有: (1)污泥负荷与污泥龄 由于生物硝化是生物反硝化的前提,只有良好的硝化,才能获得高效而稳定的的反硝化。因而,脱氮系统也必须采用低负荷或超低负荷,并采用高污泥龄。 (2)内、外回流比 在脱氮中,回流比的大小决定了脱氮效率,过低的回流比会导致脱氮效率下降,出水TN超标,但是过高的回流,一方面会携带更多的DO,消耗碳源和破坏缺氧环境,在高于一定比例下,脱氮效率并不会提高很多,一般脱氮工艺外回流比可控制在50%~100%,内回流比一般控制在200~400%之间。 (3)反硝化速率 反硝化速率系指单位活性污泥每天反硝化的硝酸盐量。反硝化速率与温度等因素有关,典型值为0.06~0.07gNO3--N/gMLVSS×d。 (4)缺氧区溶解氧 对反硝化来说,希望DO尽量低,最好是零,这样反硝化细菌可以“全力”进行反硝化,提高脱氮效率。但从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要把缺氧区的DO控制在0.5mg/L以下,还是有困难的,因此也就影响了生物反硝化的过程,进而影响出水总氮指标。 (5)BOD5/TKN 因为反硝化细菌是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进行反硝化脱氮的,所以进入缺氧区的污水中必须有充足的有机物,才能保证反硝化的顺利进行。由于目前许多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滞后,进厂BOD5低于设计值,而氮、磷等指标则相当于或高于设计值,使得进水碳源无法满足反硝化对碳源的需求,也导致了出水总氮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一般CN比控制在4~6。 (6)pH 反硝化细菌对pH变化不如硝化细菌敏感,在pH为6~9的范围内,均能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但生物反硝化的最佳pH范围为6.5~8.0。 (7)温度 反硝化细菌对温度变化虽不如硝化细菌那么敏感,但反硝化效果也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越高,反硝化速率越高,在30~35℃时,反硝化速率增至最大。当低于15℃时,反硝化速率将明显降低,至5℃时,反硝化将趋于停止。因此,在冬季要保证脱氮效果,就必须增大SRT,提高污泥浓度或增加投运池数。 TP处理效果差 生物除磷中通过聚磷菌在厌氧状态下释放磷,在好氧状态下过量地摄取磷。经过排放富磷剩余污泥而除磷! 影响总磷处理效果的原因涉及许多方面,主要有: (1)温度 温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不如对生物脱氮过程的影响那么明显,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变化不是十分大时,生物除磷都能成功运行。试验表明,生物除磷的温度宜大于10℃,因为聚磷菌在低温时生长速度会减慢。 (2)pH值 在pH在6.5一8.0时,聚磷微生物的含磷量和吸磷率保持稳定,当pH值低于6.5时,吸磷率急剧下降。当pH值突然降低,无论在好氧区还是厌氧区磷的浓度都急剧上升,pH降低的幅度越大释放量越大,这说明pH降低引起的磷释放不是聚磷菌本身对pH变化的生理生化反应,而是一种纯化学的“酸溶”效应,而且pH下降引起的厌氧释放量越大,则好氧吸磷能力越低,这说明pH下降引起的释放是破坏性的,无效的。pH升高时则出现磷的轻微吸收。 (3)溶解氧 每毫克分子氧可消耗易生物降解的COD1.14mg,致使聚磷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难以达到预计的除磷效果。厌氧区要保持较低的溶解氧值以更利于厌氧菌的发酵产酸,进而使聚磷菌更好的释磷,另外,较少的溶解氧更有利予减少易降解有机质的消耗,进而使聚磷菌合成更多的PHB。 而在好氧区需要较多的溶解氧,以更利于聚磷菌分解储存的PHB类物质获得能量来吸收污水中的溶解性磷酸盐合成细胞聚磷。厌氧区的DO控制在0.3mg/l以下,好氧区DO控制在2mg/l以上,方可确保厌氧释磷好氧吸磷的顺利进行。 (4)厌氧池硝态氮 厌氧区硝态氮存在消耗有机基质而抑制PAO对磷的释放,从而影响在好氧条件下聚磷菌对磷的吸收。另一方面,硝态氮的存在会被气单胞菌属利用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从而影响其以发酵中间产物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发酵产酸,从而抑制PAO的释磷和摄磷能力及PHB的合成能力。每毫克硝酸盐氮可消耗易生物降解的COD2.86mg,致使厌氧释磷受到抑制,一般控制在1.5mg/l以下。 (5)泥龄 由于生物除磷系统主要通过排出剩余污泥实现除磷,因此剩余污泥量的多少决定系统的除磷效果,而泥龄长短对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和污泥对磷的摄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污泥龄越小,除磷效果越佳。这是因为降低污泥龄,可增加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及系统中的除磷量,从而削减二沉池出水中磷的含量。但对于同时除磷脱氮的生物处理工艺而言,为了满足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生长要求,污泥龄往往控制得较大,这是除磷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的原因。一般以除磷为目的的生物处理系统的泥龄控制在3.5~7d。 (6)COD/TP 污水生物除磷工艺中,厌氧段有机基质的种类、含量及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与污水中含磷的比值是影响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有机物为基质时,磷的厌氧释放和好氧摄取效果是不同的。分子量较小的易降解有机物(如挥发性脂肪酸类等)容易被聚磷菌利用,将其体内储存的多聚磷酸盐分解释放出磷,诱导磷释放的能力较强,而高分子难降解有机物诱导聚磷菌释磷能力就较差。厌氧阶段磷的释放越充分,好氧阶段磷的摄取量就越大。另外,聚磷菌在厌氧阶段释磷所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其吸收低分子有机基质以作为厌氧条件下生存的基础。因此,进水中是否含有足够的有机质,是关系到聚磷菌能否在厌氧条件下顺利生存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进水中COD/TP要大于15,才能保证聚磷菌有足够的基质,从而获得理想的除磷效果。 (7)RBCOD(易降解COD) 研究表明,当以乙酸、丙酸和甲酸等易降解碳源作为释磷基质时,磷的释放速率较大,其释放速率与基质的浓度无关,仅与活性污泥的浓度和微生物的组成有关,该类基质导致的磷的释放可用零级反应方程式表示。而其他类有机物要被聚磷菌利用,必须转化成此类小分子的易降解碳源,聚磷菌才能利用其代谢。 (8)糖原 糖原是由多个葡萄糖组成的带分枝的大分子多糖,是胞内糖的贮存形式。如上图所示聚磷菌中糖原在好氧环境下形成,储存能量在厌氧环境下代谢形成为PHAs的合成的原料NADH并为聚磷菌代谢提供能量。所以在延迟曝气或者过氧化的情况下,除磷效果会很差,因为过量曝气会在好氧环境下消耗一部分聚磷菌体内的糖原,导致厌氧时形成PHAs的原料NADH的不足。 (9)HRT 对于运行良好的城市污水生物除磷系统来说,一般释磷和吸磷分别需要1~2小时和4.0~6.0小时。总体来看,似乎释磷过程更为重要一些,因此,我们对污水在厌氧段的停留时间更为关注,厌氧段的HRT太短,将不能保证磷的有效释放,而且污泥中的兼性酸化菌不能充分地将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可供聚磷菌摄取的低级脂肪酸,也会影响磷的释放;HRT太长,也没有必要,既增加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还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总之,释磷和吸磷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过程,聚磷菌只有经过充分的厌氧释磷才能在好氧段更好地吸磷,也只有吸磷良好的聚磷菌才会在厌氧段超量地释磷,调控得当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0)回流比(R) A/O工艺保证除磷效果的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使系统污泥在曝气池中“携带”足够的溶解氧进入二沉池,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污泥在二沉池中因厌氧而释放磷,但如果不能快速排泥,二沉池内泥层太厚,再高的DO也无法保证污泥不厌氧释磷,因此,A/O系统的回流比不宜太低,应保持足够的回流比,尽快将二沉池内的污泥排出。但过高的回流比会增加回流系统和曝气系统的能源消耗,且会缩短污泥在曝气池内的实际停留时间,影响BOD5和P的去除效果。如何在保证快速排泥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回流比,需在实

2023-09-22

15

2023-09

出水总氮(TN)较高 有什么办法降低

对于AO脱氮系统,TN的去除率低,主要与碳源投加和回流比有关!帖子里回流比挺高50/4=1250%,理论脱氮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应该排查一下碳源投加量是不是少了。碳源决定了脱氮效率的深度,回流比决定了脱氮效率的高度,本文将具体解释一下两者的关系及提高TN去除率的办法! 一、碳源投加量 对于脱氮系统,碳源决定了脱氮效率的深度,反硝化池中理论上只要CN比为2.86时,就可以完全脱氮,如果再加上微生物自身生长,CN比为3.70时可以完全脱氮公式如下: 假设C为甲醇,甲醇氧化的过程可用(1)式所示, CH3OH+1.5O2→CO2+2H2O(1) 1、反硝化的时候,如果不包含微生物自身生长,方程式非常简单,通常以甲醇为碳源来表示。 6NO3-+5CH3OH→ 3N2+5CO2+7H2O+6OH-(2) 由(1)式可以得到甲醇与氧气(即COD)的对应关系:1mol甲醇对应1.5mol氧气,由(2)式可以得到甲醇与NO3-的对应关系,1mol甲醇对应1.2molNO3-,两者比较可以得到,1molNO3--N对应1.25molO2,即14gN对应40gO2,因此C/N=40/14=2.86。 2、反硝化的时候,如果包含微生物自身生长,如(3)式所示。 NO3-+1.08CH3OH →0,065C5H7NO2+0.47N2+1.68CO2+HCO3-(3)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计算出C/N=3.70。 但是理论终究是理论,并没有考虑内回流所携带的氧气。正常情况下,反硝化菌只有在消耗完内回流携带的氧气之后才进行反硝化,所以,这一部分的氧气也是消耗了碳源,所以在一些手册中也给予了规定,要求AO脱氮工艺的CN比控制大于4,实际运行中CN(COD:TN)比一般控制在4~6,缺少碳源,是我目前遇到很多朋友TN不达标的最多的原因之一! TN去除率低解决办法:按CN比4~6,投加碳源,然后根据反硝化池出口硝态氮的含量进行碳源的增加或者减少的微调操作! 二、回流比 其实在反硝化脱氮中,回流比决定了脱氮效率的高度,条件再适合,回流比一定,脱氮效率也是一定的,就像三体中的质子一样,把脱氮效率锁死在一定范围呢! 反硝化效率的公式η=(r+R)/(1+ r+R),其中R是外回流比,r是内回流比。公式推导: 推导这个公式之前,咱们需要设置一些前提条件!假设进水硝态氮是0,反硝化脱氮完全,而硝化液回流中TN(硝态氮)含量与出水的TN(硝态氮)含量是相同的,那么反硝化脱氮的量为进入反硝化池的氮的总量为(r+R)QTN出,根据物质守恒定律:进水TN等于出水TN+反硝化脱氮+细菌同化消耗的氮源的和!公式如下: QTN进=QTN出+(r+R)QTN出+TN同化 对于细菌同化消耗的氮源,我们忽略不计!那么公式就变为: QTN进=QTN出+(r+R)QTN出↓TN出/TN进=1/(1+r+R)~①将公式①带入脱氮效率公式: η=(TN进-TN出)/TN进 ↓η=1-TN出/TN进↓η=[(1+r+R)-1]/(1+r+R)↓η=(r+R)/(1+r+R) 因为外回流比控制的比较小(30-50%),所以我们一般会省略为η=r/(1+ r)! 根据公式来看,在碳源充足的情况下,反硝化的脱氮效率只和内回流有关系!内回流的大小决定了脱氮效率。 目前的脱氮工艺,我们应用的都是前置反硝化及变种,但是内回流再大,都会有部分硝态氮随着水流走的,并不能达到100%的硝化液回流!所以我们会将其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 过低的内回流比会导致脱氮效率下降,出水TN超标,但是过高的内回流,一方面会携带更多的DO,消耗碳源和破坏缺氧环境,并且导致电费增长,在内回流比大于600%时,内回流的提高,脱氮效率并不会提高很多,导致性价比比较差! TN去除率低解决办法: 在保证脱氮效率的情况下结合DO影响及性价比的关系,一般控制在200~400%,有的脱氮工艺是内外回流合并在一起的,内外回流比也要控制在这个范围,这个范围既保证了污泥的回流,也保证了硝化液的回流,保证反硝化的脱氮效率

2023-09-15

01

2023-09

为什么生化系统老是出问题?

污水站正常运行情况下,本身有缓冲能力,发生问题可能是由于长期错误或不正当操作导致,也可能是由于有机负荷或污泥中毒等因素发生问题。生化系统在污水处理的比重占一半以上,生化不好,水质想达标而又想省钱那就难上加难。生化系统处理根据各种资料和个人经验,以中医学的理论看,也可以总结出:“望闻问切”四个步骤。 望:就是看,SV30,DO,泡沫,镜检闻:就是闻味道,有经验的调试员闻到好氧池的味道,状况良好的可能会感觉到淡淡的泥土清香(因人而宜),如果发生了厌氧,就会有恶臭的味道。问:就是问异常,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时候结束,状况持续了多长时间,各种数据是否超标等各种相关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切:就是小试和系统测试。不论是对的或错的,不敢于尝试,永远都不会成功。 个人认为,除了物化,生化系统想搞好,DO占10%,SV30占40%,镜检占50%。 生化系统就象一个孩子,你要细心呵护它,它才能为你服务,水质清澈,出水达标。 1、泡沫 生化系统经常出现泡沫,有经验的看到各种泡沫就能知道系统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这是近期在某运营点拍摄的照片,可以分辨一下生化系统出现什么问题?下文中有参考答案。 泡沫种类   棕黄色:活性污泥老化,污泥老化和解体。 灰黑色:活性污泥发生厌氧,也可能铁离子或者其它黑色无机物进入生化系统。 白色:有机负荷高,泡沫易碎。如果只是局部有泡沫,可能只是曝气开的太大。 彩色:这种颜色在工业废水中大概率是采用了洗涤剂或表面活性剂,如果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洗衣粉,在阳光下洗衣服就会产生彩色的气泡。 2、浮泥     黑色浮泥:活性污泥发生缺氧或者厌氧。 棕褐色少量浮泥:不堆积就正常。 棕褐色大块的浮泥:污泥产生硝化反应也可能是严重丝状菌膨胀。   3、DO 溶解在水体中的氧被称溶解氧。水体中的生物与好氧微生物,它们所赖以生存的氧气就是溶解氧。 好氧池溶解氧最好保持在2.5-3.0mg/L。 缺氧池保持在0.1-0.2mg/L。 厌氧池保持在0.1mg/L以下,最好采用水下推流模式达成泥水混合状态,如果没有条件,支管曝气以轻微搅动即可,不可让溶氧超过0.1mg/L。现在有个误区就是部分人员为了保持厌氧池绝对无氧环境,在没有水下推流设备,一点曝气搅动都没有。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酸性还原菌长期堆积,产生硫化氢,废水全部从厌氧池上部漂过,达不到反硝化和分解大分子有机物(产生VFA)的目的。 过高的溶解氧会导致污泥老化和污泥解体。过高的溶氧使微生物生长加速和代谢加快,在没有产生过生殖活动前就死亡,导致微生物越来越少并全部消失,这样过不了多久,种群也就消失了,这一点和生化污泥的微生物是一样的,菌胶团在过量的曝气情况下被气体剪切,解体并老化。 4、PH   pH下降导致硝化反应速率降低, 当pH约为6时硝化停止; pH值低于7时, 聚糖菌会与聚磷菌发生竞争,影响聚磷菌利用VFA能力,从而影响生物除磷效果。 厌氧池和缺氧池最佳进水PH值为8.0-8.5; 好氧池最佳进水PH值为7.0-8.0。 在生化系统中,PH小于6或者大于9,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5、温度   厌氧、缺氧、好氧池的水温最好在16-30度,如果超过35度,污泥的活性就会迅速下降,40度以上只有极少的嗜热菌能够生存。 6、SV30 SV30又名30分钟污泥沉降比,如果SV30超过50%,污泥的沉降性能就迅速下降,SV30在50%以下,沉降性能较好。好氧池最好保持在20%-30%,厌氧池和缺氧池最好保持在15%-25%。太低影响水处理效果,太高浪费电力和气资源并且沉降性能下降。如果是MBR工艺,SV30又另当别论。 在好氧池末端,取水面下0.5米的混合液置于1000ml量筒中,静止沉淀30分钟后,沉降的活性污泥体积占量筒的百分数(%)。但SV30并不是我们简单需要的数据,SV1,SV2,SV3,SV4.....SV10都是我们需要的重要数据。前5分钟的沉降速度,上清液的清浊,气泡有没有漂出或者挂壁,泥层有没有上浮,悬浮,泥团有没有变的肥大或者细微,松散和紧致,都是我们观察的要点,学会SV30至关重要,在生化系统中,SV30是最简单和最省钱的一项指标。 SV30还可和SVI、DO、MLSS、F/M、生物相、污泥龄、回流比等一系列参考做横向和纵向对比。 1、观察上清液液面是否有油状物、浮泥、气泡。 ①油状物通常表现不明显,可能存在的原因是污水中有洗涤剂或者除油剂。 ②浮泥,通常为棕黄色、棕褐色或者黑色漂浮物浮于液面,原因:曝气过度,活性污泥老化,污泥中毒,丝状菌膨胀,活性污泥缺氧,如果浮泥和沉泥都为白色或者黄白色,则是污泥老化过度。 ③气泡,量筒壁附着大大小小的气泡。原因:曝气过度,活性污泥老化;反硝化所致;丝状菌膨胀。其它因素。 ④气味,土腥味重代表活性高;酸代表PH异常;有恶臭味代表厌氧,如果水体厌氧建议选择曝气或者投加铁离子,产生硫化铁沉淀,曝气时请远离。恶臭味是硫化氢,它无色,有强烈F·B的臭鸡蛋味,但是我们不能根据气味来确定硫化氢的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导致嗅觉麻痹。 2、观察污泥的沉降的速度和悬浮状态。①在沉降阶段,泥水界面清晰,表示为污泥活性良好,如果曝气过度戈中者污泥中毒,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变差或者沉降非常慢,如果发生丝状菌膨胀,沉降速度也会变慢。②有机负荷高则会上清液混浊。③曝气过度会产生较多的悬浮絮状物。④曝气过度絮体松散;丝状菌膨胀污泥细密。 7、排泥 在普通AA0工艺中,厌氧、缺氧、好氧的SV30(30分钟污泥沉降比)最好保持在25%左右,一旦超过50%,污泥的沉降性能就会日益变差,并且容易老化,漂泥。 所以每天两次的SV30必不可少,多出的泥量要排出。 8、镜检 镜检是非常重要的生化检测指标,能够轻易的看出生化系统的污泥中毒,污泥解体、污泥老化,污泥膨胀状态。 水中的钟虫是反映工艺状况的指示性生物,如果钟虫活跃说明水质处理好;在环境恶劣时原生动物活力减弱,钟虫口缘纤毛摆动停止,伸缩泡停止收缩,还会脱去尾柄,重提变成圆柱体,越来越长,终至死亡。当钟虫出现大气泡时,说明水中缺氧;当负荷高同时水中缺氧时会出现屋滴虫,肾形虫,草履虫,豆形虫;当曝气过度时出现变形虫。 吸管虫多代表污泥解体 仙女虫代表污泥老化或者曝气区存在死角 袋鞭虫在BOD低,溶解氧高时出现 聚缩虫在处理水质最良好的时候出现 典型的污泥膨胀中的丝状菌膨胀 正常环境下,菌胶团的生长率远大于丝状菌,不会出现丝状菌过度繁殖的情况,但出现下列情况时,会引起丝状菌膨胀:   pH偏低,ph值在5.5以下会大良增殖, 进水有机物太少,或者投加的碳氮磷营养不足, 溶解氧太低, 进水水质或水量波动大,对微生物造成冲击,比如有机负荷、氨氮或其它物质忽高忽低 能够杀灭丝状菌的药剂有双氧水和漂水(次氯酸钠)等,有效氯为10-20mg/l时,就能够有效杀灭丝状菌,但这种投加只是治标不治本,最主要的还是要从工艺入手解决问题。生化系统所有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细心,生化要做好,物化做好是前提,温度,PH,重金属及各种有毒物质都可能对生化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生化结段的DO,SV30,镜检也是不可或缺,当然如果经验特别丰富除外。

2023-09-01

< 1234...20 >